
巍巍蒙山,滔滔沂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勞智慧的英雄兒女;沂蒙大地,革命老區,涌現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泣的光輝典范。其中有一個聞名全國的小山村、農業戰線的新典型,她就是被譽為“沂蒙山區的一顆明珠”的九間棚。
滄桑歲月
發布時間:2019-09-28 00:00:00
九間棚村地處革命老區沂蒙山腹地,隸屬于山東省平邑縣地方鎮。這個現有290多人的小山村,卻在270多年的生存歷程中,經歷了不同尋常的滄桑歲月。
說起“九間棚”的來歷,還有一段苦澀的歷史。相傳在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一對劉姓夫婦逃荒躲難,來到了龍頂山上,發現有個天然石棚可以棲身,旁邊有一山泉可供飲用,便住了下來。從此石棚當屋,石板當床,刀耕火種,繁衍生息。后來,人口逐漸增多,便用石塊將石棚隔成九間,取名“九間棚”。從此,祖祖輩輩在這里一住就是200多年,直到1963年才全部搬出石棚。
九間棚村處在海拔640米高的山頂上。在過去的漫長歲月里,這里山高澗陡、四面懸崖、土地瘠薄、缺水沒電,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當時,村里只有一條似路非路的小道與外界相連,上下山非常艱難。村民到山下賣水果,由于下山磕磕碰碰,很難賣上好價錢。更為嚴重的是,有時村民得了疾病,因下山困難耽誤治療的情況時有發生。劉嘉坤17歲那年,54歲的父親夜里得了急性闌尾炎,疼痛難忍,急需治療,找人往山下抬的過程中,由于山高路險,夜黑難走,耽誤了時間,送到醫院時,老人已在病痛的折磨中,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在九間棚的發展過程中,村里的老輩人和幾任村領導也一直在為改變村子的貧困面貌而艱苦地抗爭著,但因為環境太惡劣等因素影響,九間棚一直變化不大。在1958年大躍進形勢下,九間棚人被分別搬遷安置到山下幾個條件相對較好的村莊,住在親戚家里。但窮家難舍,故土難離,親情難分,搬下山的九間棚人,兩年后又陸續回到了龍頂山,住進了九間棚。
直到1983年,九間棚人均純收入還不足百元,是出了名的“干山頂”、貧困村。村里的姑娘爭著往外嫁,外村的姑娘更是不愿嫁過來。當時總共177人的小山村就有13個光棍漢。

艱苦創業
發布時間:2019-09-28 00:00:00
1984年冬,老書記劉德敬、老村長廉茂增把村黨支部書記這副重擔交給了他們多年培養的劉嘉坤。劉嘉坤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帶領男女老少齊上陣,苦干5年,完成了架電、修路、引水上山、整山種樹的艱巨工程。
修路是1984年冬天開始的。由于原來沒路,新規劃的路線都是在懸崖峭壁上經過的,再加上村里勞動力少又沒錢用機械設備,請來的技術員說因難度和工程量太大,勸村里趁早放棄。倔強的九間棚人受夠了沒路的罪,吃夠了沒路的苦,為了生存下去,他們已別無選擇,這路再難也得修!
沒有資金,他們不等不靠,村民賣豬、賣羊、賣家當湊錢,東借西湊,湊起了 1.77萬元!
修路的開山炮炸響了。為了便于管理、增加透明度,村兩委安排對工程實施分段承包施工。黨員、干部和村民一樣分工,并且干最難的地段。村民如果干不了承包的路段,可以跟任何一個黨員、干部對換,任何黨員、干部可以跟支部書記對換。
從1984年12月到1985年4月,九間棚人拼命地干,大年三十還在工地上打炮眼、裝炸藥,開山放炮。他們每戶都承擔了難以承受的重負,每人都付出了接近極限的體力。就這樣,只用了五個月的時間,他們干了原本需要五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一條寬6米、長3500米、大小24道彎的盤山公路修成了!

“十年十旱”的干山頂,使九間棚人對水的渴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為引水上山,劉嘉坤他們在村西北7華里之外的一處懸崖陡壁上找到了一天然石洞,洞內有水。于是他們就測水量,架電線,鋪管道,懸空崖壁建揚水站。一個月后,一座揚程102米的揚水站建成了。隨后,他們又興建了龍頂山天池和與之配套的子水池及輸水石渠。 從此,九間棚村實現了“路跟渠,渠帶路,母子水池滿山布,灌溉田園澆果樹,洗衣做飯水到戶”的高山水利化。

九間棚人就是靠著這種干勁,在五年的時間里,干了常人十年都干不完的活。在這期間,全村人均出資800多元,累計投工10多萬個,平均每年每個勞力投工310多個;先后架設輸電線路6000多米,修建盤山路16公里、建揚水站3座、蓄水池42個、石渠5000多米,治山整地450畝,栽植果樹2萬多棵,綠化荒山2100多畝 ;工程用掉了兩萬多斤炸藥,壓斷了上千條扁擔,磨禿了幾千根鋼釬。至此,九間棚惡劣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初步改變。

1990年8月5日,在山東萊西召開的全國村級組織建設工作會議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組部部長宋平同志,聽取了劉嘉坤關于九間棚人戰天斗地、連年苦干的匯報后,稱贊道:“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共產黨的威信也是干出來的”,并號召全國學習九間棚。由此,“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九間棚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19-09-28 00:00:00
到了1990年,雖然九間棚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前幾年投入太多,農業收入又不高,家家都成了欠債戶,戶均欠債3200余元。劉嘉坤他們背負著沉重的壓力,到山東的厲家寨、山西的大寨、河北的沙石峪、江蘇的華西等村學習請教。通過考察學習,他們深刻地認識到:九間棚靠山山不多,靠地地瘠薄,要想讓九間棚人真正富裕起來,就要借鑒外地農業與工業相結合的經驗。他們頂著巨大壓力,冒著風險進城辦企業,并最終選擇了發展金銀花產業的路子。
1991年,他們走出大山,在縣城先后開辦了“花崗石廠”、“工程機械配件廠”、“塑料廠”、“金銀花茶廠”等企業。
為了更好地帶領九間棚創業發展,1997年秋,43歲的劉嘉坤自費到北京大學拜師求學。他刻苦學習、認真鉆研,完成了《貧困山區脫貧致富之路探析》研究課題,并成為了北京大學訪問學者。
學成歸來的劉嘉坤,規劃出了九間棚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那就是:把家鄉九間棚建設成為“美麗鄉村”,把金銀花產業做強做大!

金銀花是一種藥食同源的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于一體的多功效植物。平邑縣是著名的“中國金銀花之鄉”,規?;N植金銀花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年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0%以上。早在1990年時,劉嘉坤就和中國科學院徐常青博士合作選育金銀花的優良品種。歷時13年,到2003年時,九豐一號金銀花選育成功。該品種產量高、品質優、好采摘。經山東省科技廳組織全國權威專家鑒定認為:九豐一號金銀花的選育“達到了金銀花育種研究的國際領先水平”。
在此基礎上,劉嘉坤帶領的技術團隊,還在繼續尋找、選育更具優勢的金銀花品種,終于在2015年夏天,又選育出花蕾期超長,大白期花蕾最長可達15-20天不開花,好采摘,產量高,藥效成分也高的金銀花優良品種,經過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多家權威機構鑒定檢測,為“忍冬科忍冬屬植物忍冬”,屬于《中國藥典》規定的藥用金銀花。九間棚將這個新品種的金銀花定名為“北花一號”,寓意為“北方道地正品金銀花優良品種第一號”。北花一號金銀花,徹底顛覆了數千年來金銀花兩三天即開花凋謝的傳統特性,是目前中國金銀花更新換代的首選良種。
為了金銀花產業的發展,九間棚成立了農業科技園有限公司,并先后在北京、云南、甘肅、新疆等地成立了子公司,在平邑縣設立了九間棚金銀花專業合作社?,F已在全國推廣種植北花一號等優良品種金銀花15萬余畝,影響并帶動了10多萬人靠金銀花產業,實現了脫貧致富。同時,并購了山東岐黃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山東大陸藥業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了山東新大陸制藥有限公司新廠區等企業。目前,“良種研究選育—推廣種植—干花購銷—藥品、食品研發生產”的金銀花全產業鏈企業已初步形成。
在產業鏈的上游,以“讓全國金銀花種植者都種上最優良的金銀花品種”為目標,讓“北花一號”等優良品種金銀花,在全國各地的適宜區域推廣種植100萬畝,帶動百萬農民發家致富。
在產業鏈的中游,以“讓國內外金銀花需求者都買到最優質的金銀花原料”為目標,圍繞金銀花的收購、加工與原材料的供應,對九間棚集團推廣種植的優良品種金銀花所產鮮花或干花,簽訂產品回收合同,實行保護價收購,并將回收的干花作為金銀花深加工的優質原料。
在產業鏈的下游,以“讓全世界金銀花消費者都用上最放心的金銀花產品”為目標。圍繞金銀花的醫藥、食品、保健品研發與產品供應,開展金銀花等中藥材提取加工、中成藥生產、食品飲料開發?,F已研發生產出金銀花紅茶、金銀花鮮花餅、金銀花茅臺酒、金銀花酵素等產品。下一步,公司將在金銀花深加工方面下功夫,進行以金銀花精油提取、金銀花粉加工、金銀花有機茶生產、金銀花枝葉綜合利用技術為主要業務的生產和經營。
美麗鄉村
發布時間:2019-09-28 00:00:00

九間棚村,是九間棚人魂牽夢繞的地方,在九間棚人的心中,九間棚村永遠是他們的“家”。他們要把九間棚村建設成為九間棚人(包括企業員工)的美麗家園,建設成為人們向往的山村樂園。
九間棚村所處的天寶山區,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有著眾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觀。5萬多畝果園連成一片,春華秋實,風景秀麗,尤其陽春三月,各種果樹鮮花盛開,漫山遍野,鋪雪堆玉,間以桃紅、柳綠、松青,遍地芳菲,置身其間,如在畫中。1990年春天,田紀云副總理來此視察后,稱贊是“亞洲最大的天然花園”。景區主要人文景觀有:九間棚舊址、龍頂山天池、北海銀行魯南印鈔廠舊址——朝陽洞、天寶山戰斗遺址,元代道觀小圣堂等;還有獨樹一幟的自然景觀:掛心橛、雙乳峰、母子山、張郎背姜婆山峰、老虎窩大峽谷、水杉林、千年藤蘿樹等。九間棚景區融“農業生態游、山村風情游、紅色創業文化游”于一體,堪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緊密結合的經典景區。

圍繞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業生態旅游,九間棚成立了全縣第一家村級旅游公司,圍繞鄉村休閑度假、紅色文化教育、沂蒙風情體驗、生態康體養生四個方面規劃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國營天寶山林場旅游資源,強勢推進了九間棚景區快速發展。九間棚景區被評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國家AAA旅游景區”;九間棚村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山東省十佳旅游特色村”、“中國傳統村落”。
以劉嘉坤為代表的九間棚共產黨員,懷抱“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事業”的堅定信念,以“不怕吃虧,不怕吃苦,不怕吃氣”的高尚品德,以“永不服輸,永不停步,永不變色”的頑強意志,帶領九間棚人,艱苦創業,開拓奮進,使九間棚實現了由一個貧窮落后的小山村向“沂蒙明珠”和現代企業集團的歷史轉變。山東省委組織部、臨沂市委組織部決定將九間棚建設成為“山東沂蒙黨性教育基地——九間棚教學點”?,F在,主體場所“九間棚展覽館”,已建成布展完畢,開始接待培訓學員。該教學基地的建成,將進一步擴大九間棚的影響力,促進九間棚旅游等各項事業的發展。
2012年3月7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同志,在全國人大十一屆五次會議上,聽取了劉嘉坤代表的發言后,對九間棚發展金銀花產業和鄉村旅游業的做法給予高度評價,稱贊九間棚“雖然地處偏遠,但風景這邊獨好”。2013年11月25日,習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再次接見了劉嘉坤書記。親切的關懷,巨大的鼓舞,將永遠激勵著九間棚人,再接再厲,奮勇前進!
近三十年來,先后有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20多位省部級領導到九間棚考察指導,300多萬名黨員干部群眾到九間棚參觀、學習。黨和政府給予了九間棚充分的認可和褒獎,劉嘉坤同志獲得了“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先后當選為黨的十四大代表,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秉承 “忠信篤敬做人,引重致遠做事”理念的九間棚人, 將繼續發揚“團結奮斗、頑強拼搏、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精神,始終做到“永不服輸、永不停步、永不變色”,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干勁,為實現九間棚人的美好追求而努力奮斗!